繁体版

从中国历史看中医药防疫斗争

发布时间:2021-02-16 发布者:《求是》杂志

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,也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。在防治危害尤其严重的传染病方面,我国从古到今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,值得回顾、思考及取鉴。

殷商时期,据相关资料,我们看到早期对疫病的记载和所采取回避等措施。在殷墟还发掘出了完善的下水道,说明城市已有公共卫生设施,有利于减少疫病产生。周王室定期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活动,还设立了负责处理疫情的官员。同时《山海经》载有熏草等7种治疗瘟疫的药物。秦汉以后,中医药学趋于成熟,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,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,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,治疗后防止复发。

古人不断进步的防治思想和手段。隋代人认识到传染病是感“乖戾之气”得病,有其特殊病因。明代吴又可敏锐地指出“气即是物,物即是气”,病因可能是某种不可见的物质,这是非常接近于微生物病原学的假说。预防方面,华佗提出用屠苏酒,葛洪提出用老君神明散,后来又有人提出常服藿香正气散,唐宋时期广泛应用香药来预防疾病,明代流行焚烧苍术来净化空气。明朝中期,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在民间出现,后来一些外国使臣也来学习,并把这一技术带回欧洲,英国医学家贞纳在此基础上发明牛痘接种术,为最终全球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础。

早在晋朝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,政府规定朝臣家有病人,感染三人以上者,虽然自己没病,但百日不得入宫。宋代注意对染疫死者的尸体尽快处理和火化。清代宫廷中设“避痘所”隔离感染天花者,规定在隔离九日后亲人才可探视。

古代疫情中的仁心大医。防疫与治疫,都离不开医生。中国古代,有一批批的名医,在大疫中挺身而出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治疗经验。

东汉末年,瘟疫肆虐。名医张仲景宗族原本有200多人,10年间死亡了2/3,他在治病救人之余写下《伤寒杂病论》,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之作。他强调医生要有“上以济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贱之厄”的担当精神,在研究医学中贯彻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的严谨态度,被后世尊称为“医圣”。

唐代名医孙思邈,收治被社会歧视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患者600多人,要求医生在救治病人时“不得瞻前顾后,自虑吉凶,护惜身命”,树立了中医的医德规范,其医德医术深为后世敬仰,有“药王”之称。

1232年,汴梁暴发大疫,死者九十余万人。当时名医李杲创制了“普济消毒饮”全活甚众,人们将药方刻在石碑上以流传。他的学生罗天益也成为善于救疫的名医,在元代军队中救治了许多染疫的官兵。

许多现在仍然在应用的中医救疫名方,都是名医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。反观现在,我们抗击疫情的中药方,也全是医圣张仲景的,分别是麻杏石甘汤、五苓散、小柴胡汤、射干麻黄汤。

面对各种瘟疫,一代代名医毫不退缩,不避艰险,反复在实践中研究治法,得出非常有价值的经验,挽救了无数生命,为古代社会防疫抗疫做出了巨大贡献。这些经验、治法放在今天仍是治病救命的良方,我们更应该相信中医,相信我们五千年的积累,沉淀下的精粹。

文章转自《求是》杂志2020/04
(本文有删节)
编辑:Cinderella

上一个:
以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为抓手振兴中医药事业
上一个:
如何运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
返回列表